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

开始认识IRC

http://www.mibbit.com/一个直接上IRC的网站
http://www.mirc.com/英文IRC网站
IRC工具中国际上比较好用的是英文的mirc,在国内,比较好用的是中文的Chatkey。你可以到有关的网站下载。mirc的网址为:http://www.mirc.com (英文),Chatkey的网址是: http://www.chatkey.com (中文)。

2009年5月8日星期五

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5月6日听跨越式项目课程有感

5月6日听跨越式项目课程有感

5月6日,根据安排,我先后在昌平区城关小学和南邵中心听取了五堂在“跨越式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的五堂语文课,有些感触。先记录下来

一、跨越式课堂的环节均程式化出现

1、引入课题

有的课题引入方式,感觉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熟悉了,而不是新课的引入,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教师要学生回答,“她”是谁?“我”的谁,学生都能准确回答,“她”是小姑娘,“我”是阮恒。

2、课文解析

在进行课文解析时,有老师没有进行很好的设问和引导。如有老师让学生回答一个小节中有多少句话,这样的问题,反而会妨碍学生课文本身的理解。

3、师生问题互动。

教师都有设问,不过有些问题设置得不是很好,而且对学生的点评太苍白,几乎都是“你真棒”之类。

4、学生互助或角色伴演

这个环节在四门课中出现,看似“热闹”,效果体现不出来,特别是没有对此学习效果的检测环节,实在显得有点遗憾

5、拓展阅读

五堂都有此环节节,都安排了内容相关的三篇文章。但我个人感觉,老师们在此环节都少有阅读引导,教师在此过程中显得“无所事事”,不知自己应做什么,就都在教室时里进行巡视

6、写写

写写环节都显得很仓促。写写均安排在最后一个环节,实际上还没到这一环节,下课时间就到了。

综观五或六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大多显得有点“赶”,内容多,时间少,很多环节深入不够。

二、一堂网络课和四堂普通课

网络课在两个环节用到了学生的计算机——一是“读读”;二是“写写”。由于所谓的网络班只不过每一个学生多了一台笔记本,而且笔记本又没能联网,哪怕是局域网。因而在两个环节中,都没能体现出“网络”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在读的环节,老师做了一个课程主题资源网站提前拷贝到学生机上,学生在电脑上阅读。在写的环节,学生在电脑上打写。观其实际的效果和普通课堂一样,不过老师课前付出更多,学生也多了一些认认知负荷。如果不能真正的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不用“电脑”也许更好。

三、课堂的“热闹”大多是学生有意营造的氛围。

学生回答问题都非常的积极,可以看出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前都有充分的准备。老师对学生的抽问在有一个班上主要集中在几个同学,无意间也会挫伤一些同学的积极性。

四、我认为五堂课中处理得最好的一堂课的简单评述。

南邵中心《快乐的节日》。

1、课堂的引入的点评

问学生们所过哪些节日,学生回答六一节并回忆六一节有的快乐回忆、让学生有了对节日和快乐的体验,已经很好的切入了主题,就此打住,老师在此提升一下,总结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节日,节日中人们普遍的行为或礼仪,一是节约了时间,二时教师此时归纳,让学生对节日的认识更深一层,就可以很好地转接到课文。此处多少有点遗憾的是,老师进一步问到其它节日,学生有回答三八节送妈妈礼物,妈妈高兴,老师夸孩子孝顺,又继续问下去,没有意义的重复,直到老师自己设定的时间才转向课文。

2、课文角解析

本堂课最成功的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读课文第一节,问题设置为学生读此内容时“看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下来,读懂了课文,学生都能清楚地回答“看到了”什么,这是问题设置都巧妙之处,与另一位教师要求学生数这一节有几句话这样的问题相比,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功力相当见分晓。数句子的问题只会减弱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是一种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更为高明,当学生回答了“看到”什么时,教师并没有进行简单的名词罗列,而是在原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快乐”的情感,诗意般重写了这些看到的内容,并与原课文的句子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对学生来讲,是一次对课文美感的体验、对课文内容的升华,同时,让学生看到老师对原课文原文的仿写,让学生认认识写作的乐趣,也有更让学生有仿写的冲动。教师在展示了“看到的”快乐内容,并带领学生齐声诵读,真正让学生进入的“快乐”的课文意境。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安排了句式填空,让学生练习和巩固了写说句子的能力,对第一小节的解析是相当成功的。

对第二小节,老师采用了同第一节完全相同的方法和过程,问题设置为学生读此内容“看到什么”,整个过程和第一小节的解读一样完美。

第三小节,教师的解读,主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回答快乐的愿泉,引导学生爱祖国、回报祖国。此部分内容略显深硬了一点,引导学生回答祖国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我们要感谢祖国,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现在要怎么样两种句式来说写句子,老师也有一个很好的示范。总体说来,还是相当不错的,如果将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快乐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感受更具体的一点,也许效果更好一点,如父母的爱、老师的爱,也许比在此处强调祖国的爱更深入其心。

最后一节,要内容是唱啊跳啊。教师此时的课件播放了以课文为歌词的歌,学生跟着歌声一起唱,既让学生再一遍熟悉了课文,又将快乐的情绪推向了高潮,歌曲在这里与课文进行了完美结合。

3、拓展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打开材料,自由阅读材料。学生打开材料进行朗读,教师没有进行问题引导,学生只是读读而已,大多学生在教师设定时间并没能完成。

4、写写

写写环节时,就已经下课了,教师留下两个题目,让学生下来写。

综观此课,是五堂课中整体最好的一堂课,我建议评一等奖,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值得探讨,也有利于跨越式项目的改进,我个人认为:

1、跨越式课堂的几个环节不能成为教条。

在一堂小学语文课中,无论是听的三年级课,还是一年级课,教师为完整在一堂课中体现完整的环节,都有“赶”现象,各环节并没有深入或者说达到设计效果,并且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并不流畅,更重要的几乎没有一堂课是在规定时间内(40分钟)完成了教学任务,其中有教师在设计和课堂把握之间的问题,但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内容多时间少。是否可以在课堂中有机整合各个环节,例如低年级写写这一个环节穿插在课文解析之中,就向南邵中心《快乐的节日》中哪两个填写句式,后面的写写环节就沙弥在无形了。或者将有些环节省去,不要同时出现,如内容解析多的时时或深刻时,读读环节就可不安排在课堂上。